原来,苏学兵小时候住在苏北农村,每天上学都需要一个老爷爷为学生们摆渡,且十多年来,他的收费非常低。幼小的苏学兵对此一直有着朦胧的感动。“这算是我坐过的第一种‘公交’。”苏学兵说。而随着年龄的增长,苏学兵越来越感到老爷爷这种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让他钦佩。“如果有机会,我也想像那位老爷爷一样,把很多人安全地送到目的地,为更多的人服务。”
这个心愿一直埋在苏学兵的心底。2007年,苏学兵得知昆山公交正在进行系统改革,需要招收一批公交车驾驶员,他感到这个职业和自己的理想非常接近,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。“当时我是一名铲车司机,还负责着一个小工程队,年收入超过20万元。为此,我家里人感到很不能理解,但当我把这个故事告诉他们时,慢慢地,他们开始支持我。”就这样,苏学兵当起了一名公交司机。
梦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差距。苏学兵本想用自己的热情和真诚服务好每个乘客,却常常遭遇“委屈”。全市刚推行无人售票车时,很多市民不知道使用方法,苏学兵几乎每停靠一站便要向乘客解释一遍。有时候,一些乘客因不理解,甚至还会辱骂驾驶员。苏学兵总是一忍再忍,好脾气地一再解释。
在担任公交车驾驶员的时间里,苏学兵驾驶的客车没有出现过任何违章记录,他自己也先后被评为公司星级驾驶员、公司年度先进个人等,还接连被授予昆山市文明城市创建先进个人、昆山市高技能重点人才、苏州市姑苏高技能重点人才、苏州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。
2009年,苏学兵离开驾驶员岗位,开始担任市公交分公司机务管理员。一开始,他觉得这样的工作调动让他远离了梦想中的岗位,但后来仔细一想也就释然了。“这份工作主要为更多的司机做好安全保障,同样也是一个十分重要、需要奉献的岗位。” 记得刚当上昆山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机务员的时候,苏学兵对电脑很生疏,为此他放弃大量休息时间,买来相关书籍认真学习,并经常请教师傅、询问同事,抱着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,他很快便熟悉了如何运用电脑来完成相关工作,并设计了很多方便车辆管理调度的电子表格。为了做好机务员的工作,苏学兵常常早晨5点不到就起床到公司查看车辆情况、检查督促驾驶员日常维护情况,而晚上9点,他经常还在修理车间和修理工交流公司车辆状况、机务计划完成情况。
事业家庭很难两全,一心扑在工作上的苏学兵常常无法兼顾家庭。他告诉记者,自己答应儿子的很多承诺至今都没有兑现,为此他感到十分愧疚。但年仅12岁的儿子却十分理解他,也为他感到骄傲。让苏学兵感动的是,儿子经常对别人说:“我爸爸有很多荣誉证书,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公交人!他没时间陪我,我不怪他!”
本报记者 管玉婷